无人机航拍俯瞰古柏掩映下的千年驿道,RTK测量仪定位明代藩王墓精准坐标,数字化技术将石窟造像镌刻的唐宋风韵永久存档……当科技与历史在蜀地山水间相拥,以制度保障与技术创新驱动的文物普查工作实践正在徐徐铺展。
目前,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已进入实地调查攻坚收尾阶段,近日,国家文物局组织2025年度“当一天普查员”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基层行主题宣传活动走进四川,记者用镜头捕捉普查队员在田间地头、山野河岸实地调查的鲜活片段。
在广元市剑阁县翠云廊路段,原108国道旧址被列为“四普”新发现文物点。普查队员正在将文物保护单位安全责任公示牌牢固安装在树上,牌面清晰标注了文物名称、级别、行政主管单位和直接责任人等内容。广元市建立“发现即?;ぁ惫ぷ骰?,对新发现文物设立文物保护标志,建立“安全责任人+点长制”双重管理体系,实现“普查一处、?;ひ淮Α倍哺?。
在全国重点文物?;さノ还垡羲?,普查队员正在进行数字化采集、古建筑绘图等工作。反映文物实际情况、周边环境、损伤病害的现状图、现状照片、三维扫描以及倾斜摄影等信息汇集成一整套高质量的文物数字档案,采集成果将直接应用于壁画?;さ裙ぷ鳎谖奈锲詹橹胁欢咸嵘奈锉;に?。同时,古建筑群旁两排展板有序陈列,“本次普查对新津有哪些重要意义”“社会公众如何支持和参与文物普查工作”等“十问十答”,生动、系统地向公众展示文物普查工作成果和“四普”政策要求。
明弘治三年《观音寺福田界至记》造像碑为“四普”中新发现文物点位,位于清末重建的龙祖殿内,因碑面与隔墙相距较近,致使碑文长期未被发现。碑文记载了观音寺鼎革迁变、福田扩张等历史信息,为研究明代佛教发展和佛寺建设提供了新材料,对碑文的研究目前已列入相关研究课题并形成阶段性成果。成都市坚持文物普查与文物研究相结合,加强普查成果整理和价值研究阐释,不仅为学术研究注入新活力,更通过成果转化与展示,推动城市历史文脉的传承与创新发展。
在进行城市规划地块的常规文物勘探过程中,明代蜀端王陵得以重见天日。除全面落实“先考古、后出让”制度外,成都市文物部门积极对接规划部门,率先实行文化遗产保护“容积率”奖励政策,规定“在满足安全、城市设计容量、风貌管控要求下,规划确定保留的文保单位、文物建筑、未定级不可移动文物、历史建筑和工业遗产建筑不计入容积率、不计入建设密度”,有效规避了城市建设项目范围内因发现历史文化遗存而影响其建设指标的情况,调动了地方政府、建设单位?;の奈锏幕裕迪治奈锉;ず途梅⒄沟乃?。
普查队员正在对中晚唐时期的唐家沟摩崖造像进行拍照记录,这处点位的发现离不开附近村民提供的线索。在资阳市安岳县,群众热心支持、参与文物普查的情况并非个例。当地大多数中小石刻分散隐匿于群山环抱、草木掩映的幽僻之处,正因如此,普查队员充分依靠乡镇(街道)、村(社区)和群众的力量,每到一个村社都主动联系村社干部,广泛走访群众,摸排文物线索,并以文物普查为契机,边普查边普法,通过召开“院坝会”等方式,宣传文物普查、?;すぷ鞯闹匾约跋喙胤煞ü?。
泸州市叙永县江门镇永宁河畔,普查队员在清理曹公祠摩崖造像周围的淤泥杂草,相隔不远的河岸边留有纤夫拉船石绞盘等漕运遗迹。曹公祠主龛门楣旁散落石对联残件,题刻“蛟龙窟宅奠”“夷庚”等字样,与明代杨慎诗作《读景川侯曹公(震)开河碑》诗句相呼应,实证了曹公祠摩崖造像为纪念曹震而建。永宁河江门峡段漕运遗迹的发现,为明代将军曹震疏浚河道、打通西南水运要道提供实物佐证,填补了明代水利工程实物史料的空白,也为研究当地漕运史提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