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把方向
严格落实“三区三线”管控要求,围绕“国际枢纽门户,山水智慧城区”发展定位,聚焦“一园两城三都四区”十大重点平台,推进跨区域协同治理、跨镇街连片整治、国土空间治理效能提升,确保“一张蓝图绘到底”,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提供科学指引。
二是全域土整专项规划定框架
建立“规划蓝图-施工图-实景图”全流程全地域综合整治规划实施体系,划定六大整治分区,引导整治任务和空间安排,全区实施农用地整治1.4万亩,建设用地整理1.4万亩,乡村生态保护修复1.8万亩,分区域优化用地布局。
三是项目整治实施方案明路径制定
白云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实施方案,整治实施期限为四年(2024—2027年),共安排六类22个子项目,统筹推进农用地整治、建设用地整理、生态保护修复,强化子项目实施计划执行,打通规划落地“最后一公里”。
一是创新顶层设计,加强组织保障
成立白云区全域土整指挥部,建立区委区政府统筹协调,各职能部门、镇街协同联动的工作机制,高位推进整治项目实施,统筹全区力量全力推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落地落实。
二是创新政策支持,完善配套措施出台
区属国企参与耕地恢复工作及片区整理工作的实施方案,鼓励区属国企参与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明确利益分配等关键环节,打通整治过程中的“中梗阻”,推动项目落地。2024年,白云区通过引入区属国企顺利完成白云区耕地恢复及耕地集中整治区建设,恢复耕地超7700亩,在全市名列第一,超额完成耕地恢复任务。
三是创新资金保障,畅通资金筹措渠道
整合各级财政资金,创新城中村改造专项借款和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借款互为补充的资金渠道,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按照“整体打包、有机组合、分期实施”思路,为整治工作提供充足资金支持。运用全域政策申请获得国开行在广州市首笔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授信4亿元,为整治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融资保障。
人和镇人和园良田图
锚定整治目标愿景,通过“四大措施”推进美丽国土实现四大新转变。一是打造一批集中连片高标准农田,推动农用地从“碎片”到“连片”。在北部划定4片27个耕地集中整治区,新增2个“千亩方”和多个“百亩方”耕地区域。整治后,全区耕地“千亩方”占比达30%、“百亩方”占比达80%,耕地主要整治片区耕地连片度提升10%。二是打造一批高价值产业园区,推动产业用地从“低效”到“高效”。深入挖掘存量建设用地资源,盘活低效用地,开展产业用地连片整备,近三年增加产业用地规模227公顷。三是打造一批高品质社区,推动村庄从“分散”到“集中”。南部重点推进城中村改造;北部重点推进新农村新农房建设、乡村风貌提升,因地制宜推动村庄布局优化。四是打造一批高价值生态空间,推动生态从“潜力”到“价值”。严守生态底线,构建蓝绿空间体系,推进河涌达标综合整治面积16公顷、森林质量优化提升面积665.9公顷、新增惠民林业面积1.7公顷。
白云区以“全域+城中村改造”和“全域+农文旅”两大范式,全面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广州民营科技园核心区改造项目创新探索“全域+城中村改造”的双轮驱动模式,统筹推进土地整理、产业导入、生态修复和民生改善。一是公共利益优先,连片做地实现村庄优布局。征拆6条村约2500栋村民住宅,集中安置在四个安置区,腾退零散村居、集体物业等用地约297公顷,新增公服用地25公顷,推动“四好”建设实现村民“上楼”。目前,广东省首单保障房定购项目龙归街陶瓷城安置房项目已摇珠分房,将为1086户居民提供舒适的居住环境。二是安置腾挪空间,盘活低效实现产业大集聚。集中安置释放产业用地115公顷,导入总部经济和新一代信息技术、激光及等离子体等产业。项目建成后,预计企业数量由目前2320个增加至6000个,达产后亩均产值不低于1500万元,实现寸土生寸金。截至目前,推动湾区时尚产业园、魅视显控产业智能制造基地等71宗重点项目落地。三是理田造绿连水,激活生态实现微田高价值。结合连片基本农田,融入城市休闲功能,打造约26公顷都市绿洲。同时,结合产业园绿地系统建设,新增多处城市公园,整治改造5公里河涌水系,实现园区开门见绿。积极探索产权登记改革,推动龙归街夏良村约11公顷水浇地完成经营权登记,为白云区首宗农用地经营权登记,促进土地规范流转、农用地规模化经营。
粤港澳大湾区循环产业园以“全域+农文旅”为抓手,打造绿色经济发展新高地,延伸“美丽经济”。一是旧村环保搬迁,释放城乡发展潜力。以太和镇兴丰村、穗丰村部分村社因附近的兴丰垃圾填埋场环保搬迁为契机,将村民异地集中安置到沙亭岗新社区新居,完善公建配套,实现从“邻避困境”到“宜居新城”。同时,减少零散村居53万平方米,释放的建设用地可与周边用地形成142公顷连片产业用地,将土地资源“化零为整”,为后续产业集聚与生态修复奠定基础。二是循环经济筑基,打造绿色发展引擎。腾挪建设用地指标支持产业聚集发展,导入绿色新材料产业园、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产业园等项目,吸引生态适宜的绿色循环经济产业进驻。推进国土空间格局优化,目前已完成该片区调入城镇开发边界92.7公顷。同时,创新探索“土地出让+土地流转”组合出让政策,将农用地同步流转给开发主体,促进土地连片利用。三是生态修复转化,勾画城乡融合图景。对生态进行修复提升,实施低质低效桉树林林分优化工作,2025年计划实施13公顷森林质量优化提升,打造复层彩色森林。同时,拟导入帽峰湾文旅项目,打造世界级文化旅游目的地,建成后预计每年吸引超500万游客、创造上万个就业岗位。通过“修复+转化+延伸”的全链条生态价值实现策略,促进生态价值与经济价值实现双赢。